司马睦一眼的脸堪,他回道:“我只是巴结对方,彼时那是堂兄,亦是太孙,是储君。我……一介人质。”司马睦对于自己的地位还是认识的清楚。
王府三公子一听大哥这般讲,他是沉默一下后。他说道:“也不知道宁藩的收到消息后,父王准备怎么做?”
“唉。大哥、二哥,咱们继续留在京都,这会不会都成人质。”王府三公子挺是为难的问一句话。
“这不废话,咱们在京都自然是皇帝手中的人质。除非父王不要咱们三个儿子。”二公子指一指自己,指一指两个兄弟。他说道:“咱父王膝下就咱兄弟仨,父王哪可能不在意咱们三兄弟。凭何母妃也得在父王跟前哭一哭,让父王心疼咱们三兄弟。”
“天下宗室是一家。皇上那儿应该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讳。”司马睦还是有点不敢相信,皇帝凭什么就敢削藩。真当天下的藩王是吃素的。要知道北疆有藩王,南疆同样有藩王。这可是干元帝留给孙儿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这是国之柱石,这是天下之基。
永庆元年。
永庆帝一说削藩。宁王就是请旨入京都。这一回,永庆帝同意了。
宁王一入京都,就是拜见皇帝。宁王是嫡王叔,是干元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嫡子。宁王敢入京都,天下的藩王都在瞧着皇帝的态度。这削藩,到底是做一做样子,还是敢干真的。
泰和宫。
秋末的皇宫,一片萧瑟。永庆帝对于六皇叔敢入京都,他还是吓唬一跳的。对于这等机会,永庆帝在迟疑,他应该不应该把王叔囚禁起来。然后,一劳永逸。
“臣恭请皇上圣安。”宁王对于新帝,哪怕是侄儿,还是一派恭敬的行着臣子礼。
“王叔,皆是自家人不必客气。”永庆帝到底还是顾念自己的名声,他最主要还是没做好完全的准备。
国库时的钱粮是准备妥当了。如今还有大军没有召来京都。永庆帝手头缺着大军,他还准备再缓缓。
对于兵权的重要,永庆帝还是知道的。毕竟他真是准备一劳永逸的囚禁宁王。他担忧天下藩王一下子要造反。
这一回,宁王来,就是来效忠的。同时,也是对于削藩一事。宁王提出自己的法子。他道:“昔有推恩令。今臣前来效仿。臣请皇上恩典,臣膝下三子,三子皆可分封一块宁藩的土地,人人当王,代代传家。”
宁王自然懂得先贤的推恩令。那是软刀子割肉。好歹这肉是烂在锅里,最后全留给子子孙孙。宁王来前,也有准备。他是联络诸王。其它诸王知道皇帝的削藩策。
一得宁王的串连,这等时候自然是一样的心思。只是让宁王来打一个头阵。宁王是诸皇子里唯一的嫡出。这一个头阵,他觉得自己顶上来,他不顶上来,就怕其它人不会出头。
于是宁王进京都,是带着天下藩王的期盼。
藩王们觉得自己退步了,也算得给皇上体面。当然,这一份体面不是人人都乐意给的。宁王能做的,就是与北边的诸兄弟,这离得近的都是一同签一份联名的奏表。
此时,宁王请安后,说了自己的来意。此时,宁王就是递上与北疆诸王皆联名签署的奏章。宁王说道:“此是诸藩王的诚意,俱表皇上,拳拳忠心,苍天可表。”
这一份联名签的奏章,由着司马瞻身边的大太监接过,然后,仔细的查验后方是递给皇帝。司马瞻接过后,他是打开一读。
这一读,特别是瞧着那一排排的签名。上头的署名,上头的画押,上头的藩王印玺。这让司马瞻知道北疆诸藩王已经串连到一块儿。这对于司马瞻而言,这可不是好事。
司马瞻的目光是盯着恭身而立的宁王。这一位王叔在司马瞻的眼中,已经成为一个野心家。司马瞻觉得宁王的恭顺,全是装出来的。
“这一份奏章,朕还要再看看,再与诸臣僚商讨一下。王叔进京都,想必累坏了。不若王叔先回王府歇一歇,也是见一见睦弟。一家子骨肉,父子之间也是一述亲情。”司马瞻笑道:“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