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7(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一科《会试录》录了二十篇文章,柳贺一人便独占五篇,他四书、五经及诏诰表、策问文章皆入选其中,隆庆翻阅时只觉处处有柳贺之名:“这会元郎的文章,张卿与吕卿似是极喜爱,朕也觉得此人文章质朴可爱。”

“这会元郎是何地人?”

与父亲嘉靖不同,隆庆帝的性子颇为随和,对臣下也并不苛刻,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皆为他当裕王时的讲官,即位以后,隆庆对这几位旧臣也极其优容。

皇帝有问,礼部尚书潘晟自是认真作答:“会元郎乃是镇江府人,他是隆庆元年应天乡试的解元。”

隆庆又问了数个问题,他问得细,臣属们便答得细,隆庆在一旁连连点头。

接下来隆庆帝便与大臣们商议起了三月殿试之事。

按大明朝的惯例,殿试于丑、辰

、戌、未年会试之次月举行,洪武年规定是三月初一举行,成化以后则逐渐改为三月望日举行,即三月十五举行。

会试在奉天殿举行,“临轩发策、读卷、题名、发榜、传制,皆天子亲行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嘉靖就是个可以将这套程序省去的皇帝,纵观整个大明历史,有一个鲜明特色,明君寿命都很短,昏君寿命长又特别能折腾,主要代表就是嘉靖与万历。

当然,所谓“皆天子亲行”也是不可能的,像阅卷、读卷这样的流程必须由大臣协助,隆庆帝此时便在考虑读卷官的人选。

按一般的惯例,读卷官非执政大臣不得参与,通常来说,阁臣全部参与,九卿通常也会入选,詹事府与翰林学士偶尔也会加入其中。

被选为读卷官,也是天子信任的表现。

隆庆帝并不专断,四位阁臣李春芳、高拱、张居正和殷士儋定了之后,接下来便轮到六部尚书,因礼部尚书需担任殿试提调官,吏部尚书张居正为阁臣,兵部尚书郭乾、工部尚书朱衡、户部尚书张守直与刑部尚书刘自强是接下来的四位人选。

隆庆帝接下来又点了通政司、督察院与大理寺的主官,这是传统,众臣都没有意见。

而其余人选隆庆帝则请几位阁臣推荐。

张居正荐举了吕调阳。

高拱则荐举了张四维。

张四维是山西平阳人,高拱虽出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却在山西,张四维便透过这一层老乡关系与他搭上了线,一步步晋升至吏部左侍郎。

对两位信臣的推举,隆庆帝当场允了,之后又与诸臣商定了殿试中的一些细节。

待众臣退去,隆庆帝也有几分无可奈何,眼下朝局仍旧不稳,首辅李春芳被高拱与张居正架空,高张二人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陈以勤被高拱排挤回老家丁忧,隆庆帝心中也是知晓的。

但帝王需懂御下制衡之术,他身体并不强健,因而对朝事也比较随意,当然,比起他父亲还是略胜一些的。

眼下隆庆帝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自是希望有几位器重的臣属来辅佐太子,若是内阁斗争太混乱,太子恐怕也驾驭不住,隆庆帝便将目光转向了更年轻的臣子。

两科殿试取中的进士,即便不能为他所用,日后能辅佐太子也是极好的。

隆庆又将辛未年这科《会试录》仔细阅览了一遍,读到称心的文章便将士子名字记下来。

……

自去沈鲤府上后,柳贺便在会馆内闭门读书,不仅他如此,荆光裕、杨维新二人也是如此,毕竟会试中是中了,但殿试的名次却决定了士子们日后的前程,名次靠后的士子想搏一搏进入二甲,排名靠前的士子们则力争在殿试中依旧名列前茅。

没有人被会试上榜一时的荣耀所迷,柳贺自然也是如此,他知晓京中此时有士子在想办法与读卷官们搭上线,但人家有人家的门路,柳贺既然没有门路,读书时自然要更努力一些。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