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大概也是一肚子火憋坏了,白天有很多事要忙,闲下来就会想,但他既不能在微信上和朋友兄弟吐槽,也不能抓住一个工作人员就大骂特骂。
剧组里每一个人都在避免正面聊这个话题,每个人心里都很不舒服,见到杨隽也只是问“湘姐怎么样了”。
等戚晚消化完,问了这么一句:“所以脖子上的伤是真的。”
杨隽:“是真的。”
戚晚:“靠,变态啊……”
接着戚晚又问了几个大家都问过的问题,“怎么不报警”,“怎么会发展到这步”,“黎湘怎么不呼救”等等。
直到杨隽离开,戚晚依然觉得很受刺激,迟迟没有进入剧情,持续脑补着缺失的细节。
事情的来龙去脉看似顺畅,剧组其他人都认定黎湘是受害者,是这个来视察的主任有病,急于潜规则却遭到抵抗,于是当场动粗。
但戚晚左思右想,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奇怪的地方就在于,为什么对方要登门做这件事。既然在本地有点权力,那么找人递话,安排酒席饭局,或者请黎湘去度假村应该也不难,真要潜规则这样不是更方便吗?
这位刘主任是没有经验吗,头一回?不应该啊,能做到这个位子应该多少圆滑一些,知晓官场文化。
听说两人在屋里说话还不到二十分钟,这么短时间里竟然发生这么大冲突?
这下手的狠劲儿可不像是潜规则啊,说是有杀父之仇也不为过。难道仅仅是因为黎湘拒绝,刘峰鸣就恼羞成怒成这样?
然而戚晚怀疑了一圈,又觉得自己不该这样。
黎湘无疑是受害者,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再这样怀疑下去很容易就掉进受害者有罪论的思维定式。
戚晚托着腮,一边在草稿纸上划拉一边开始思维发散。
——二十分钟,暴力伤害,事后加害者男方粉饰太平,受害者女方敢怒不敢言,众人怀疑,但碍于男方的身份和演技,谁都不敢当面质疑,事后也会考虑自己惹不起而作罢。
就这样几条信息,刚好给了她启发。
如果是反过来,并且放到剧本里呢?
——短时间,女人要了男人的命,女人本就是“受害者”,长期受到男人的欺凌,男人遇害之后,女人依然表现出委屈懦弱的一面,旁人就算来问她男人的下落,也不会立刻怀疑到她头上。
当然,凶手要完全将自己和命案分割开,仅仅是靠“不能让人怀疑”这样的侥幸心理还是不够的。
怀疑是旁观者的主观态度,凶手根本左右不了,能左右的是从嫌疑人身份到犯罪嫌疑人这个过程中起到实质作用的东西。
想到这里,戚晚重新翻开一张草稿纸,开始罗列。
第一,尸体。
尸体是证实死者是否被害的最有力最直接证据,有很多案件就是因为无法找到尸体,无法确定人是不是死了,令侦查停滞不前。
有的甚至无法立案,只能以“下落不明”结论。
第二,除了尸体之外,能证实凶手身份的其它直接证据,最好是形成逻辑链。
也就是说,虽然找不到尸体,但能通过其他证据证明被害者已经身亡,犯罪嫌疑人就是他/她,没有第二种可能,逻辑链扎实无法推翻,没有丝毫疑点,那么此案也可以定罪。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