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孩子特殊,编剧没见过哪个辍了学的孩子,还不撒手地背着书包,洗得发白的衣服规规矩矩、干净整洁,说话都一本正经的。
大概是他身上这种跟年龄不符的气质太过鲜明,编剧和他聊了一会儿,甚至没忍住把他当成了平等的聊天对象,谈起了自己正在创作的剧本。
“是另一部片子,叫《余灰》。”编剧回忆,“当时刚写到一半,我给他看了剧本……”
这不是电影,是部电视剧,当时也相当出名,同样是早些年风靡各地、家喻户晓的片子。
主角就叫余灰,从被寄养的地方逃出来,千里迢迢一个人找家的故事。
路上发生的事很多,遇到的人也很多。有好的、有坏的,有好心人,也有骗子和恶棍。
相当催泪,余灰的个性也相当鲜明。最后余灰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家,扑进爸爸妈妈怀里的时候,狠狠收割了一代人的眼泪。
主持人小时候也看过,有些惊喜:“原来还有这种渊源?我当时可喜欢小余灰了!幸好您笔下留情,让他最后找着了家,不然我肯定哭得几天吃不下饭……”
编剧哑然:“其实原本的计划里……是不打算这么写的。”
余灰这名字就不祥,和这部电影一样,那份剧本里也有诸多隐喻,在暗示余灰找到的“家”不过是个泡影。
千里迢迢也好,历尽艰辛也罢,命运的残酷明晃晃亮在那里,并没有一个家在路的终点等着他。
这消息实在劲爆到能上热搜,直播间里瞬间被一片问号跟刀片占满,涌进来的人带着糖里藏刀的童年回忆,惊慌失措乱窜: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不是在夸沈灼野吗,他们就一会儿没看,怎么童年回忆都要塌房了?结局是假的?!
编剧沉思了一会儿,还是扶着眼镜,摇了摇头:“不是假的,是我改了结局。”
有时候,命运就会在不可思议的地方交汇。
编剧在这之前也没想到……原来当时劝动他修改结局的孩子,是另一部电影里坠亡的少年。
他当时只是在想,这部剧的受众是小孩子,或许小孩子更懂剧情该怎么设定,结尾应该是什么样。
沈灼野吃饱了方便面,蜷在角落里看那份剧本。
很乖的小孩子,身量其实很瘦弱单薄,缩在那里不大点的一团,被灯光照着,头发有一点毛绒绒。
沈灼野很快就读完了那半份剧本,把纸张整整齐齐拢在一起,还给编剧。
“喜欢吗?”编剧问,他想知道小孩子对剧情的意见,这样就能进一步修改润色。
沈灼野点了点头,张了张口,却什么都没说出来。
编剧也不强求,这个年纪的孩子,能静下心看完这么多字的剧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们简单聊了聊剧本,编剧说,沈灼野听,这么聊了半宿。
第二天,编剧雇沈灼野带路,领自己去火车站——他得回去配眼镜,这样什么都看不清。
沈灼野帮他拎着箱子,送他去买票、送他进站,直到编剧快上火车,才看见那孩子追上来。
沈灼野买了张站台票,紧紧攥着,跑得有点喘。
编剧问:“怎么了?”
编剧其实很欣赏这个孩子。
沈灼野的阅读速度很快,他其实很聪明、很有天赋,很适合念书,如果能一直读书,说不定能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